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制度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

admin 发布于 2015-10-18 08:44:35 阅读次数

近几年来,我校经过认真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教考分离”和“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这套制度,使之更加科学,更加规范。要按制度坚持不懈地加强教学管理,以促进教风和学风的进一步好转。   

    今后工作的重点要转向教学改革,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的改革。   

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都必须摒弃长期束缚我们的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校实际的先进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全面推进我校的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经过近一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这其中包括:   

    1.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我校本科教育的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合格的高中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其它高级专门人才。二者都兼有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   

    2.教学工作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实施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和深化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素质教育要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根本,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通过素质教育,形成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崇高理想。   

    4.必须重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有效地学到比较宽泛的文化科学知识,真正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广泛地涉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要十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能力的培养,构建学生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5.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热情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必须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学校培养的师范生应当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有献身基础教育的志向,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能够为人师表。

    7.课程体系要根据人材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设计,应当面向知识经济,面向信息社会,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现在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

    8.现在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要逐步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各种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9.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规范、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性保障。应该在进一步完善业已形成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逐步实行学分制。   

    10.教改的关键是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引入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和基本素质。   

以上共识是我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要在改革的实践中予以贯彻,并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二、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达到以下基本规格:   

    1.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科学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通晓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   

    3.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4.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基本理论,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较强的从教能力,尤其是具备施行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培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能力。   

    5.体魄健壮,养成终生锻炼身体的习惯;意志坚强,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具有处逆境而不改志向,不变操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心理素质。   

各院系要依据我校人材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结合各专业的实际,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规格。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花大力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校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体设想是:   

    1.校内各专业的课程均由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三大类组成。前两类又都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   

公共课的课程体系由学校统一构建。公共必修课包括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以及师范生必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公共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人文、艺术、科技和教育理论与技能四个系列的限定选修课和以各专业选修课为主体的自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其中两课、教育学、心理学要增加讨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提高效益。对于限定选修课,学校将设立特聘教师岗位,选聘优秀教师上岗,确保教学质量。   

    专业课由各院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进行设计。必修课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要拓宽口径、精选内容、压缩课时。实验课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选修课要本着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进行设置,克服因教师设课的错误作法,做到因课择优选聘任课教师,实行竞争上岗。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或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和生产劳动。对各类实践课程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加强指导和考核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依托是教材建设。各学科都要积极选用公认的国内外优秀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编写有特色、有水平的教材。各院系都要制订本院系各专业的教材建设规划。学校将建立严格的教材使用审批制度。坚决杜绝低层次低水平的教材进入教学过程。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废除注入式,运用启发式;要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逐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并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学校将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并制订相应的制度,为广大教师普遍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条件保障和制度保障。   

五、学分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我校将采用这种制度,从九九级开始,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今后要不断创造条件,逐步全面实行有我校特色的学分制。有条件的院系,可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加强教考分离的研究与实践,尽快完善我校的考教分离制度,充分发挥考试的检查、评价和激励功能,使之真正成为一种宏观的教学管理手段。   

修订我校各类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增大教学改革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增强评估的激励功能。更加科学地规范各个层面的教学工作,更加充分地调动各级教学单位和全体师生的教学积极性。   

六、在教学改革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两课”是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强两课,充分发挥两课主阵地作用。   

    2.文化素质是基础。要通过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类选修课,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读书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建设文明校园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在每门课程教学中贯穿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并要十分注意将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各院系应对各种活动认真组织,认真管理,切忌形式主义。   

    3.各级组织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加大对发表论文、发明创造、竞赛获奖者的奖励力度。   

七、各级领导都要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全面推动本单位本部门的教改工作,对于任何一项改革,都要认真研究,仔细论证,务求卓有成效。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教改研究立项的支持,用更多、更好、更成熟的教改研究成果推动我校的教改工作不断向纵深处发展,不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一日